人物简介

您的位置: 主页 > 人物简介

丁小平-人物简介

作者:小编来源:百度百科浏览次数:

一、简介

丁小平,男,数学家、自然辩证法学家[1],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一个革命者家庭。丁小平的父亲丁继德是张富清式的老革命,1934年至1935年间就给中共满洲省委和哈东抗日游击队做地下小交通员,1946年做冯仲云同志的勤务员。在丁小平的记忆中,自己的父亲更多的是一个优秀的技术干部,直到冯仲云同志的子女为其父做墓志铭时,丁小平才知道父亲具体的革命经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丁小平就分别考入并就读于清华、北大和中央民族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横跨工、理、哲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和校外教育活动,在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数学、物理学和中医学等多个学科指导博士和博士后 [2]。代表作品有《浅谈现行微积分原理的错误》、《略论作为微积分原理的完善的实变函数》、《微分之讲授》、《新型微积分原理》等。

二、学术贡献

丁小平教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重点:理论方面,丁小平教授在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美学、史学、艺术、数学、物理学、药理学、工程技术等几十个学科均有建树。实践方面,丁小平教授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和管理经验。他的哲学理论体系为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好处;管理学方面,他的研究侧重点是:西方管理学体系的缺陷和管理学体系的重建。 [4] 

丁小平系统地论证了现行微积分原理的错误;其次,指出人类长期以来建立不起来不含错误的微积分原理的原因,并重建数学的新数-形模型;最后,重建微积分原理。 [2] 

首先,丁小平先生指出现行微积分原理中微分概念引入的错误,以及由此引发微积分原理的系统性错误,并以重新定义微分的方式反衬这一错误。丁小平指出的现行微积分原理中微分的错误恰好是微积分发展史中极限思想与微分思想相抵触的产物。极限论自然有它自己的数学意义,但是,用极限论建立微积分原理并不可取。其次,丁小平先生指出现行微积分原理整体结构的扭曲,并重新设定结构,这种结构与莱布尼兹的思想是一致的。又次,丁小平先生建立的新数-形模型,纠正了传统模型的恶无限缺陷,实现了数模型与形模型的统一,为蓄积多年的数学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这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第一,建立了Werden(发生)概念,纠正了传统数模型的一会儿是动态的一会儿是静态的自相矛盾性,形成了静中有动新模型,使得数学得以实现动态描述;第二,指出代数数和超越数都承担不了测度,测度只能由Werden承担。再次,丁小平先生的新微积分原理用事实证明莱布尼兹思路的微积分原理是完全可行的,这使数学史上争议了246年的问题终于画上了句号。最后,丁小平的新微积分原理实现了数学上的逐点描述,比如微分的数学承担者、导数的瞬时比形式、积分逐点累加等等,其中微分的数学承担者问题不仅解决了数学自身的问题,也使得诸如虚位移原理等自然科学的核心问题得以解决。 [5] 

更加科学的新微积分原理的建立,将导致更多的微积分方法的揭示,并直接促进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的发展,间接促进数学其它分支的发展。新数-形模型的建立,将使数学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发生全面革命,从而导致基础科学发生根本变革,如使作为整个理论力学基础的虚位移原理彻底科学化。此外,在哲学、心理学等领域具有开拓性科研成果。 [2] 

一般哲学上,丁小平先生提出肯定嵌否定规律,他指出:“任何具体事物又都是一定外界条件下的具体事物,革命和建设需要阐明具有外界条件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总是处于一定外界条件之下的事物。否定就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外界条件之下的事物的上一个发展阶段与下一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环节。事物的两个发展阶段之所以以否定的形式为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因为事物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以肯定嵌否定的结构存在的,即否定因子作为肯定因素的一部分根植于肯定因素之中,并且,在外界条件作用下否定因子随肯定因素的发展而萌发,随肯定因素走向鼎盛而独立和壮大,并最终否定旧的肯定因素成为新的肯定因素,从而,使事物发展到新的阶段。当然,这个新的肯定因素还是新的否定因子根植于其中的肯定因素。事物的肯定嵌否定结构就是这样的。” [6]

三、人物经历

中华创新网上刊登的丁小平简历,其中关于他经历方面的内容如下:“‘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公认的学界新秀丁小平教授,曾任职于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体改办,现为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学者。丁小平教授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延寿县。通过自学,于15岁考上大学,先后在佳木斯农业机械学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攻读工、哲、理、药等多方向的学士、硕士、博士。在多所大学任工、理、哲、经、管、文等等专业客座教授。”

“2000年以来,丁教授受邀于北京各大高校、中科院、社科院做各类学术报告几百场,涉及领域跨越数十学科,得到了极大的反响和一致的好评。 ” [19] 

1962

丁小平先生1962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通过自学,1977年15岁的他参加了“文革”后的首届高考,就读于佳木斯农业机械学院。大学期间担任校学生会领导,毕业前夕,有舍己救人事迹。工作后,担任大型国企团总支书记。后分别考取清华大学工学硕士研究生、中央民族学院哲学硕士研究生和北京大学理学硕士研究生,并分别就读于上述学校。 [3]  丁小平是新中国第一位横跨工、理、哲三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多年来一直从事科研和校外教育活动,在哲学、心理学、科学方法、数学、物理学和中医学等多个学科指导博士和博士后。 [2] 

1995~1999

1995~1999年丁小平任职于华资银团,当时该公司投资拍了几部影视作品。

2001

2001年12月8日晚,丁小平博士应农研会之邀来到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为同学们作了题为"利害学与现代农业体系"的精彩讲演。丁小平博士着重从方法论上讲述"利害学"的基本内容,指出任何生物均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并以此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点。最后,结合实例谈了"利害学"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7] 

2003

2003年12月16日晚,“毛泽东战略思想和企业经营”专题研讨会在未名湖畔举行。北京大学亚太教育中心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丁小平参加该研讨会并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说到方法论,毛泽东有两点非常值得企业经营者学习。第一是调查研究,第二是辩证法。调查研究与辩证法有机结合使得毛泽东表现出了比其他人更强的能力。毛泽东文集和他平常的言论充满了辩证法,比如毛泽东说的“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8] 

2004

据总部设在北美的一家中文BBS网站对经常在网上发表文章的人的背景调查,结果发现,美国CIA、日本都雇用了一批人专门在中文网上张贴诬蔑攻击中国的文章和真假消息。

2月4日晚9时,国务院某咨询中心著名学者丁小平教授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明确地说,日本是美国的“走狗”,美国和日本对中国这样的破坏措施和进攻策略是必然的,而且也是明摆着的。“就我个人所知道和认识的人中,干这样事情的就有不少,我是很看不起他们的。”他说,美国和日本,尤其是美国有大量基金会出钱,让中国人从事“自毁长城”的事情。 [9]  次日,丁小平先生接受千龙网记者蒲红果采访时,揭露了敌对势力在华雇佣网络特务从事文化侵略一事,此后,他便成为敌对势力迫害的对象。 [3] 

11月26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管理学会请丁小平博士在一号楼301教室作了题为“丁小平企业文化理论”的讲座,众多北航学子慕名而往,丁小平博士从企业文化的概念切题,再讲到创业模式以及它在企业中的作用和效果,为北航学子奉上了一堂精彩的学术文化讲座。 [10] 

2005

2005年4月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请国务院企业改革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丁小平教授作了一场名为《红楼梦人物的处世艺术》的讲座。在讲座中,丁小平老师对赵姨娘、平儿、薛宝钗、袭人等艺术形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向同学们展示了贾府中复杂的人际交往环境,从为人处世的角度给在场同学提出了许多建议 [11]  。

2005年7月25日,北京大学亚太教育中心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丁小平,在黑龙江举办的中俄区域合作论坛上以《中俄地方间合作的战略与策略问题》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12] 

2005年8月7 日、8日两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们集聚中国企业家论坛佳木斯峰会。9日,专家、学者、企业家们又绕航考察黑瞎子岛。国务院企业咨询中心副主任丁小平发表了关于在黑瞎子岛辟建自由贸易区的观点。丁小平认为,怎样使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第一就是真诚地合作,对待俄罗斯的资源好像自己的资源一样。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走向持久、走向牢固、走向高利润、走向双赢。

2006

2006年7月10日,时任中华企业咨询公司副总裁的丁小平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创品牌要巧干更要实干》一文,丁小平在文中分析了中国移动品牌排名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品牌的本质、中国移动的战略等。 [13] 

2011

2011年,在第29期的《科技创新导报》(总第209期)上发表了最新数学成果:《关于现行微积分原理的再思考》,分别从现行微积分原理体系中微分定义、结构合理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易读性以及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众多角度进行分析论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2011年10月11日,丁小平先生在《科技创新导报》发表了《关于现行微积分原理的再思考》。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媒体关注,人民网等媒体以《杨振宁预言今成现实:中国惊现诺贝尔级数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同年,丁小平先生所撰写的《新型微积分原理》获得第四届国际数学科学大会(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Sciences,2012)学术委员会的审核和公认,并受邀宣读论文,因故未能成行。 [3] 

2016

2016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研究会组织“重新审视微积分原理系列学术报告会”,邀请了微积分研究领域的权威林群院士和张景中院士以及丁小平先生作学术报告。 [15]  这次系列报告会与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同步,旨在发现现行微积分原理中的问题、重建新的微积分原理、从构造上解决微积分教育的普及问题。第一场主讲人为丁小平老师,其报告的重点在于探讨微积分体系中的错误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他认为,柯西的微积分原理,就是在无奈地拼接了一点儿莱布尼兹的微分的极限化的牛顿的“微积分原理”,但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想建立满足当今微积分方法需求的微积分原理,只有通过重建数学的数-形模型的道路才可行。

同年6月,《中国科学报》对审视微积分原理的系列报告进行了相关报道,在科学界引起更广泛影响。 [3] 

2016年12月、2017年9月,《前沿科学》又陆续发表了丁小平先生的《略论作为微积分原理完善的实变函数》与《微分之讲授》两篇论文。文章指出了实变函数理论中的根本性错误,以及在普及新数—形模型之前应如何正确讲解微积分原理的思路。 [3] 

2016年10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首都大学生长征组歌合唱团和老兵方阵银帆艺术团联合演出的“红色丰碑——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慰问活动在北极寺老干部服务管理局文化活动中心大礼堂圆满举行。贾雪阳将军、中央政策研究室张勤德局长、数学家兼美学家丁小平老师、著名导演刘毅然老师、著名编剧陈彤老师等出席并给予本次演出很高的评价。 [14] 

2017

2017年11月28日,丁小平发表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之否定规律》。文章首先强调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揭示否定规律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肯定嵌否定结构,指出肯定嵌否定结构是一切具体的事物的根本属性,它是人类对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概括的产物;再次说明了事物演化的规律,强调事物的阶段性是肯定嵌否定结构中的肯定因素居于事物的主导地位的产物;事物的否定是肯定嵌否定结构中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的结果;最后总结指出,只要牢牢把握肯定嵌否定结构和否定这一环节,就可以通过旧事物预知新事物和根据现实反观历史。 [6] 

2018

2018年3月25日,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专题座谈会,纪念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四十周年。会上,青年数学家、自然辩证法学家丁小平发表了对当今教育政策的看法和建议。丁小平认为,如今的科技政策、教育政策过于看重学历,教学思想需要转换新的思路。 [1] 

2019

2019年11月25日,丁小平在《河南科技报》发表《人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微积分原理》,从数学史角度梳理了现行微积分原理的错误,主张区分微积分原理和微积分方法,因为“沿用至今的至少在微分部分存在根本性错误的柯西微积分原理,是不能解释如此丰富的微积分方法何以行之有效的。”最后呼吁“重建满足数学发展要求的新微积分原理,是数学发展不可跨越的一步。” [16]

四、人物语录

“我从事科研一不为当官,二不为发财,就是要通过己之所学让祖国更加强大,让人民更加幸福。在为人民服务的奋斗过程中我享受到了无以伦比的崇高和自豪。” [3] 

“高明的人生首先表现为建立或者寻找自己钟爱的事业。” [17] 

“物质生活是人存在的前提,但是,其水平有上限;精神生活不能脱离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存在,可是,它没有上限。” [17] 

“在这个时代,核心产品已远离形式产品自身,核心产品的核心其实是一种品牌,是一种精神评价,消费者更加看重精神享受、荣誉享受。品牌的本质其实就是荣誉标志,是一种消费文化。” [13] 

“一个公司只是为了赚钱,是没有多大出息的。只有当公司有更高目标的时候,参与者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精神层面的收获。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够产生更高的凝聚力,人们才能把董事长、总裁当成领导来看,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而不是简单的企业管理者。在这点上,企业要向其他类型的组织学习。不能看到钱就忘了其他,企业的经营不能这么简单化。” [18]

五、人物评价

丁小平教授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理学、工学、心理学、美学、爱情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都建树颇丰。 [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我国数学家丁小平先生自2009年开始系统整理自己三十余年的微积分研究成果,用铁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指出了现行微积分原理的错误,并从工科和理科两个层面重建了更为科学的新微积分原理。工科层面的微积分原理实现了科学性和习惯性的统一,它与牛顿创立微积分以来353年的数学和自然科学,乃至工程技术理论能够充分吻合;理科层面的微积分原理实现了现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它既可以使数学乃至自然科学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实现革命性的进步,又恢复了莱布尼兹微积分原理的简洁性。

对于丁小平先生的研究工作,国内外学者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不乏皇家科学院院士和数学分析领域的权威学者。 [3] 

——苗东升、李世煇

网站地图